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中国航天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航天事业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举目苍穹,中国人的“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重量达到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过100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是目前人类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实力和中国速度。
回望载人航天工程的一路征程,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中国载人航天用30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筚路蓝缕的航天征途,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太空探索精神。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至今对载人飞船研制历程记忆犹新:飞船由13个分系统组成、涉及300多家协作单位,船上装有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10万多个元器件、50多万条软件程序,每一个焊点、每一根导线、每一行语言都不能错。神舟一号研制过程中,仅一个火工锁就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飞船第一次联试用了200多天时间。如此壮举,被称为“万人会战造神舟”。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西安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能电池、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剂、四川的元器件……只要总指挥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各自的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
大国重器,横空出世!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搭乘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这背后,凝结着无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的付出。如今,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托举起了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从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开始,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我国就完成了空间站全面建造,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
“终于来了!”2022年11月30日,中国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里,首次实现“太空会师”,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的6名航天员竖起大拇指同声喊出:“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这是航天员们情不自禁的感慨,更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每逢重要节点,数以万计的公安干警、警卫人员和通信、电力、气象、交通、医疗等行业员工共同筑起坚固的安全保障;成千上万科研人员的家人,默默为他们撑起坚强后盾……坚如磐石的群众基础,是中国载人航天屡创奇迹的坚强靠山和力量源泉。“每个人把岗位工作做好了,拼起来就是中国航天,就是伟大祖国。”戚发轫院士的这句话始终是后辈们的座右铭。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是中国空间站的重要使命。据统计,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共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进步,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回首飞天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阔步新征程,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结出累累硕果。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将不断创造新辉煌,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脚步一定会迈得更高更远更稳。
来 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初 审:王成明
复 审:王晓萍
终 审:李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