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两会热搜】
近日,“张伯礼说自己是虚假科普的受害者”“建议依法惩治虚假保健广告”等话题引发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不少虚假广告备案审批和实际播出内容不一致,有的自媒体套用名人形象、声音推销产品,找的“托”连医生资质都没有,对广大群众造成很大误导,要依法惩治虚假保健广告,让老百姓接受高质量的医学科普。
细想想,虚假保健广告其实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以前的书刊夹缝中、情感热线上甚至是电视广告中,经常会出现“灵丹妙药”“立竿见影”之类的宣传词。如今随着健康常识科普范围的扩大和人们反诈意识的增强,这类夸大其词的宣传已鲜少有人相信。
但AI技术的发展,让其双刃剑效应在广告领域显露无遗。商家通过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批量生成“专家”“名人”形象,或盗用公众人物肖像,打造虚假信任感。即便之前那种目的性过强的虚假广告已被严重压缩了生存空间,但当AI伪造的推荐场景被如此逼真地展现出来时,消费者难免会基于错误的认知做出购买决策。AI消解着事实与虚构的边界,也提醒着消费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反诈意识,毕竟“有图有真相”有时也是一种谎言。
不过,保健科普行业的稳健发展,显然不能只靠消费者的自我约束。AI技术的发展让真假愈加错综难辨,平台的监管就更不能失位,尤其是基于技术层面的监管。比如搭建全题材谣言的知识库,对于虚假谣言内容进行前置拦截,或利用AI识别技术收严对谣言账号与内容的筛查,及时下架虚假的AI生成视频、拦截高风险广告等。同时也要加大对虚假宣传视频的处罚力度,让虚假保健广告无处遁形,也让技术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
来 源:光明日报
初 审:王成明
复 审:王晓萍
终 审:李世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