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盛京围场历沧桑 皇家鹿苑美名扬——盛京围场

时间:2019-08-05 08:18:20 来源:fish

分享到:

《清朝文献通考》记:辽源市周围一带“明为海西卫叶赫、哈达、辉发三部地,....天命年间设盛京围场,协领守之”。据地方史料记载,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统海西、建州等地,驭王者之威,巡猎至此。罕王深为梅花鹿之神骏所倾倒,慨叹此间物华天宝,盖世绝伦。太祖建都盛京(今沈阳),遂将此地辟为“盛京围场”,以供王族狩猎,“择地讲武, 备训卒徒之用”。光绪初年,养鹿业规模初成,光绪帝易名之“盛京围场”,钦敕“皇家鹿苑”,并御封猎户赵允吉为七品鹿鞑官,协领境内鹿业。藉此,皇家鹿苑声名显赫,荣耀海内。随之,鹿业腾达,商贾云集,人文始得发蒙,世故为之鼎新。



努尔哈赤在领兵统一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过程中,先后于1599年攻克哈达,1607年攻克辉发,1619年攻克叶赫。“ 遂以其地为大围场”,即盛京围场。此后,清朝各帝王东行也多行围于此。盛京围场是清代在东北设置的官围场之一,为清帝王狩猎,择地讲武,兼供皇室所需兽肉、生鹿羔的地方。围场包括今吉林省东丰县、东辽县、梅河口市、海龙镇、辉南县等市县和辽宁省西丰县。

清太宗皇太极曾于天聪六年(1632年)、崇德七年(1642年)先后3次到围场狩猎,并重申围禁。清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巡视东北地区,路经此地,察看旧址,感慨之余,赋诗二首:

其一,铁马金戈百战时,成衣辛苦首开基。榻边鼾睡声先定,始布中原一著棋。

其二,相埔遗址尚山场,略地平城辟土茅,荡涤尘沙真不易,仰思遗烈驻云霄。

盛京围场总共105国,辽源境内有32国,其中东丰境内有22国,东辽县境内有10国,均为清康黑年间所设。根据围场的特点、地理位置和具体用途不同,围场分为:“御围地”,供皇帝巡视盛京行围用:“王多罗 素围地”.供盛京内务府岁贡用;“鲜围地”,供捕鹿羔和制造鹿肉干等责品用:“历年应捕围地” ,供八旗官兵演练骑射用;“亨远围地” .都是偏远地方,不适于行围之地。东丰县境内的22个围场,由4个“边台”分管,其中御围6个、王多罗素围5个、鲜围与历年应捕围10个、穹远围1个。

女真族作为游牧民族,崛起于中国的东北,跃马弯弓,纵横驰骋,依赖武力建立了统一中国的伟业。这过程中充分 显示出骑射的强大威力和作用。清代的帝王们认为:“清兴以武功开国” ,八旗的骑射武备,仍将是治国安邦的支柱。为了保证八旗军队拥有持久的战斗力,保证军事训练场地的需要,便以满洲惯用的围场之名,划定了盛京围场,实行封禁,成为关外的“禁中之禁”。围场内空无一人,土地荒芜,清廷派协领管守。围场周围设12个“边台”、“卡伦” ,派兵成守,严防旗民等人潜入,封禁时间长达300多年。


四十八家“鹿趟”


围场内林丰树茂,飞禽走兽异常活跃,清朝的历代皇帝几乎无不御驾亲临,到这里狩猎巡幸。清太宗皇太极就曾三次到东丰带狩猎过。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八旗武备松弛,皇帝光顾围场次数渐少。由于围场日渐松禁,关内逃荒而来的流民日益增多,他们潜入围场开荒种地,打围狩猎,于是便出现了“鹿趟”。所谓“鹿趟”,就是骑马绕山跑一趟,这一“趟”的范围内划归一户,猎户就在划定的“鹿趟”内狩猎。

围场设立之初,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很多猎物,其中以梅花鹿为主要贡品。据《盛京典制考备》中记载:盛京围场“每二年一次捕鹿羔六十只,每年进贡都有皇帝朱批数列。以鹿计,有干鲜鹿肉、鹿舌、鹿尾、鹿肚、鹿筋、鹿肺、鹿肝等十几种之多”。



那时因围场没开禁,贡鹿多由官兵们捕获。官兵们捕鹿用的办法是“哨鹿”,即狩猎人携枪带箭,进入深山寻找鹿群。一旦发现鹿群,就在草丛中举起假公鹿头,嘴里吹哨,发出“呦呦”的声音,把母鹿引出来。这时,官兵们包抄过去,一点儿一点儿地缩小包围圈,把鹿逼到比较开阔平坦的地方射杀。这种办法很难捕到活鹿。所以上贡给朝廷的贡品中,很少有活鹿。而随着围场的开禁  “鹿趟  ”  的出现,上贡给朝廷的贡品中出现了活鹿,因为猎 人们捕鹿的方法是用“窖鹿”。“窖鹿” 就是在梅花鹿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一个陷阱,这个陷阱长8尺、宽8尺、深6尺,然后在井的顶部和中部摆两层井字形木杆,两层木杆的距离一般为4尺左右,上层木杆则又轻又细。“窖鹿”就是在梅下层木杆结实, 上层木杆则又轻。摆放好木杆后,用枯树枝覆盖,上面铺上浮土和草皮子,从外表上看,一点儿也看不出痕迹。陷阱造好后,再在它的两侧摆上些较大的树枝为路障,迫使能走入阱。陷阱挖成半后,上面长出了新草,一点儿新鲜泥土的气味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窖鹿了。梅花鹿受惊之后,一般习惯于沿着经常走的路线逃跑,窖鹿就是根据鹿的这一习性发明的。窖鹿时,猎人们带着猎狗拉网似的围山赶鹿,大声呼喊,鸣枪敲锣。被猎人们赶得惊惶失措的鹿,顺着设有陷阱的路逃跑,跑着跑着,就掉进了陷阱里。只见鹿被架在底层的木杆上,四脚腾空,动弹不得。于是,猎人们跳下去,用绳索把鹿的腰部系好,拖出陷阱,装进事先打造好的“囚车” 运回家去。当年,猎户们捕鹿一般都在秋季, 因为这时的梅花鹿膘肥体胖,正是发育最好的时期。“鹿趟” 的出现,使鹿的贡品增加,而且可以贡活鹿,仅东丰县境内,“鹿窖” 就达900多处。



光绪三年(1877年)慈糖太后的妹妹婉贞带领批人马到东丰(当时叫大肚川)围场游猎。返京时,各种车辆装满了珍禽异兽和各类 山珍。在拜见慈福太后时,将东丰风景如何秀丽、梅花鹿如何多等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兴趣,她命恭永王奕诉条自到东丰勘查入国流民疗猎梅花鹿人相当多了,许多地方已经星荒为田,出现了阡陌纵横、地整相接的景象。奕诉回京后,向慈禧太后建议,在东丰县境内,将比较有影响的48家“鹿趟”组织起来,由官府协助捕鹿为朝廷进贡。慈禧太后听后认为有道理,便命人将48家“鹿趟”户主召集到伏力哈色钦(今小四平镇),宣读懿旨,进行册封。猎户史庆云因狩猎经验丰富,威望较高,被封为“鹿趟”总头。从光绪四年( 1878年)起,这48家“鹿趟”就正式接受了为清廷捕鹿、贡鹿的任务。


猎户赵允吉受封


年复一年地捕鹿、贡鹿,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时候,一些猎户感到,年年捕鹿,鹿越来越少,如此下去,就很难应付皇差了。怎么办?他们从捕来怀孕的母鹿在圈养过程中生下小鹿这件事上受到启发,心想,可否把捕来的梅花鹿圈养起来,进行繁殖,那样不就解决鹿源的问题了吗?可是,圈养鹿必须派人进京,面见慈禧太后,请求建一座鹿苑。

对这些年很少走出深山的猎户们来说,哪里有进京面圣的勇气!何况弄不好,还有杀头的危险。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愿出这个头。最后,猎户赵允吉承担下了这个任务。赵允吉生于咸丰五年( 1855年),是热河省建平县三座塔人。光绪元年( 1875年),年仅20岁的赵允吉挑起箩筐踏上了“闯关东"的路。他们沿途乞讨,忍饥挨饿,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伏力哈色钦南部落下了脚。夫妻俩起早贪黑,拼命开荒种田。过了两年,赵允吉见打猎的人们比种田收获大,便也和几个猎人到年木州(今横道河镇)和辽宁省清原县一带打猎。这次收获很大,“ 窖”到两头大鹿和五头小鹿。从此,赵允吉便领着儿子赵振山和赵振鳌专门从事打猎窖鹿了。



赵允吉进京时,猎户们凑集了20头活鹿和鹿鞭、鹿尾等鹿品10余种,装了20多辆马车。赵允吉随同盛京派来的官员、护兵一起向京城进发。到了京城后,盛京官员领着赵允吉拜见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李莲英将赵允吉领到养心殿,面见慈禧太后,向太后述说了鹿越来越少,希望朝廷能批准建鹿苑养鹿的想法。

慈禧太后恩准了赵允吉的请求,并封赵允吉为七品鹿鞑官,赐官服一套、花翎帽一顶、官靴一双、黑红棒两根、虎头牌一块,另赐养鹿官山地40里,拨40名骑兵一年的军饷,在伏力哈色钦建造皇家鹿苑,为朝廷养鹿贡鹿。七品鹿鞑官赵允吉从京城返回后,带领官兵、养鹿伙计以伏力哈色钦的一条街为中心,划十字,丈量了方圆40里作为养鹿官山地,大兴土木,建造皇家鹿苑。


文字来源:《辽源今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东丰县融媒体中心 许彤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