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尽管预防接种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部分儿童家长对于预防接种还是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和误区。下面,小编搜集了一些家长朋友们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做个总结。
什么是疫苗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通过疫苗接种能使接受方获得免疫力。
疫苗的功效
疫苗保留了病原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 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记忆,制造更多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体的伤害。
疫苗有几类
●第一类疫苗: 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
主要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白百破疫苗、麻腮风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以及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
●第二类疫苗: 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常用的有: 流感疫苗、水痘疫苗、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肺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此外,根据技术特点,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
●传统疫苗: 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新型疫苗: 以基因疫苗为主。
与疫苗有关的五个重要事实
为什么一定要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抗体水平在人体内变化、疾病感染风险、临床试验和多年科学实践为依据而制定,确定开始接种年龄和接种间隔。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脊灰疫苗等至少需要完成3剂接种才能使儿童身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随着孩子的长大,身体内原有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有些疫苗还要进行加强免疫。
提早接种某种疫苗,是否会伤害孩子身体?
提前接种疫苗一般不会对身体有害,但有可能影响疫苗免疫效果。为了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应按照规定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若孩子因处于发热期错过疫苗接种,如何补种?
如果您的孩子由于发热等原因错过了接种疫苗的时间,应当在症状消除、恢复健康后尽快去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或指定地点补种。
已接种第一类疫苗,是否还需要接种第二类?
预防接种是医学界公认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在计划免疫的基础上自费选择更多种类的疫苗,如水痘疫苗、甲肝疫苗、流感疫苗等,多接种,多保护,为宝宝下一份全面的“免疫”保单。
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有何不同?如何选择?
我国上市后的所有疫苗都是经过国家严格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均得到证实。接种何种疫苗,家长可自行选择。
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般反应如何处理?
接种疫苗后,应在预防接种单位观察30分钟。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反应,如低热、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上述症状一般持续1~2天即可消失,不需要任何处理。小孩接种疫苗后出现上述反应,应该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如果发生严重反应者,应及时就医。
青霉素过敏者能接种疫苗吗?
青霉素过敏和接种疫苗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当疫苗中含有青霉素成分,才不能注射。如果没有这种成分,是可以接种的。但过敏性体质的儿童在接种前需认真阅读说明书,并咨询临床医生,谨慎接种。
孕妇能接种疫苗吗?
除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后必须接种狂犬病疫苗外,通常不推荐孕妇接种其他疫苗。如需接种疫苗,应先进行慎重评估。
流动儿童如何接种疫苗?
我国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属地化(即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如果有≤6周岁的孩子迁入其他省份,可直接携带原居住地卫生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证到现居住地门诊接种疫苗。如之前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可在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
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就一定不得传染病了?
预防接种的成功率并非100%,多数疫苗的保护率>80%。由于受种者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
我县近年来不断提升对疫苗的监管工作,为防止购进不合格疫苗,保证我县广大市民的人身安全,县疾控中心采取严格规范的疫苗采购管理机制,百白破疫苗等一类疫苗由省疾控中心统一采购,并逐级通过市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逐级冷链配送至预防接种门诊;狂犬病疫苗等二类疫苗由县疾控中心提出上报计划,在采购平台进行统一采购。同时,我县在疫苗贮藏、运输、配送等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疫苗流通条例》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对疫苗进货渠道、品种、数量、批号、流向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东丰县融媒体中心编辑: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