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天气预报时,你可能经常会读到类似这样的信息:"受冷空气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出现了暴雪天气,气温持续下降……”那么问题来了,冷空气到来,到底是先降温、后降雪,还是先降雪、后降温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雪花是怎么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滴叫液化,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叫做凝华。当空中的气温足够低时(低于-20℃),上升的水汽一部分变成了冰晶,另一部分变成了过冷水滴。而冰晶加过冷水滴组合成的冰云,就是雪花出生的“产房”。云层中的小冰晶、过冷水滴互相碰撞结合,小冰晶就变成了稍大的冰晶,过冷水滴在云中蒸发,蒸发的水汽会“吸附”在冰晶身上,冰晶也会快速增长。经过不断增大,一朵雪花就诞生了!

雪花产生了,不就有雪了吗?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雪都形成了,不落到地上,难不成还想上天?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创客团队介绍,其实,雪花在向地面坠落时,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会被融化和蒸发,除非有势力极其强大的冷空气控制了近地层的气温让他们都在0℃以下,才能让雪花洋洋洒洒地飘落覆盖在大地上。由此可见,有强大的冷空气影响以后,降雪才会“如期而至”。

而当降雪到达地面以后,会大量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固态雪转变为液态水。如果降雪以后,恰好遇到晴天,天空云系少,不利于太阳辐射能量的累积,那气温的确比下雪的时候还要低。如果下过雪,又接上连续的阴雨天,那伴随而来的就是寒入骨髓的“湿冷”。

由此看来,无论是先降温、后降雪,还是先降雪、后降温,结论都是正确的,只不过一个关注了降雪形成的机理,一个洞察了降雪后的变化。
原标题:先降温还是先降雪,这个气象小知识你知道吗?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东丰县融媒体中心 王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