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回首2020,中国男子汉大丈夫当如是!

时间:2020-12-24 13:46:34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男,丈夫也。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中新社记者的笔和镜头记录了许许多多中国男性的故事,或慷慨激昂,或温暖感人,或纯良质朴,或坚韧不拔……在此仅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代表,重温一年来他们所带来的那些感动。

无论是为了国还是为了家,亦或是为了自己心中一个小小的梦想,他们的故事都会让人想由衷地感叹一句:中国的男子汉大丈夫,真棒!

他们礼貌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国人民的内心附上一层阴霾,但在疫情期间,一张2岁娃与护士互相鞠躬的照片让人们的心情瞬时变得晴朗。


点击进入下一页

傅金可 摄


2岁非新冠小患者住院,由于特殊时期限制家属陪护,护士们对小患者悉心照顾,安抚其配合治疗。男孩出院时向护士鞠躬致谢,护士也随即鞠躬回礼,照片定格了这一瞬间,感动了无数人。

有网友说:都说3岁看老,这么懂礼貌的小男孩,才2岁就能看出将来也会是个有修养的男子汉。还有人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香火绵延,华夏永续。

他们坚韧

今年,一段14岁独臂少年张家城在球场上打篮球的视频在网上走红,面对比自己高一头的运动员,他丝毫没有胆怯,仅用独臂完成了转身过人、胯下运球等高难度动作,精湛的球技让人惊叹不已。


点击进入下一页


虽然在5岁时因为意外失去了右臂,但对篮球极度热爱的张家城没有向命运低头,仍然克服困难追求理想,每天坚持刻苦练球。

打球的视频受到了库里、易建联等一众篮球明星的关注,网友们也纷纷点赞,而张家诚则表示:“不能骄傲,要么努力,要么放弃!”

他们自强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还在餐厅里洗盘子……”今年高考,吴兴荣以661分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但因家境不富裕,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正在餐厅打工以补贴家用。


点击进入下一页

吴兴荣收到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受访者提供


吴兴荣出生在农村,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家庭收入较少,他从上高中开始,每年暑假都要去镇上打工,正是因为这一情况,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从小就一直成绩优秀。

吴兴荣的父亲说:“在农村,不读书,就很难有出路。”录取结果公布当天,吴兴荣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录取结果照片,并配了三个字“如愿了”。

他们创新

“倒计时开始,3,2,1,发射!”这不是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指令,而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一学生刘上发射自制火箭时的情景。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刘上自初中起就对研究火箭产生了兴趣,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热爱,多次动手实践,自学专业技能,经历了数次失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这一次的火箭发射所有步骤都由他一人独自完成,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之多,让网友直呼钦佩。“我的最终目标是用火箭送快递!”刘上说。

他们善良

2年前,25岁的彭有兴作为特岗教师,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双山小学任教。学校地处大山深处,学生们上下学要沿公路走很久,为了保障安全,彭有兴主动担起了接送学生的任务。


点击进入下一页


每天清晨6点多,彭有兴便跑步到村口迎接学生,两年的时间,彭有兴走了2500里路。

乡村小学师资紧张,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彭有兴还担任起了语文、体育、思想政治、音乐等多个科目的教学。还将“军训”“素质拓展”“课外实践”等引入学校,让山里的孩子经历了很多人生第一次。

们有担当

退伍军人康丰民的妻子身患疾病卧床14年,14年来,他一边照顾妻儿,一边打理企业,从没睡过一个完整觉。邻居评价他是一位退伍不褪色的好军人,更是一位值得学习的模范丈夫。康丰民却说:“有她才有家,无论她以后会怎么样,我都会陪她走下去。”


点击进入下一页

康丰民在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姚友谅 摄


他们有才华

贵州设计师石昌鸿将美食、建筑、京剧脸谱、傩戏面具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特征,用绘画的方式融入字体中,做成了34种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34个省市。

51岁的煤矿工人袁大树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写字,从大字不识几个的煤矿工人变身为拥有上万粉丝的网络小说作家,他写的小说《大隋武魂》共80多万字,思维缜密、环环相扣,读后很难想象作者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煤矿工人。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受访者供图


“80后”青年陈国锐为拯救几近失传的民间技艺高楼米线,主动拜访老华侨、查阅文献、反复探索,将这门技艺“复活”,使高楼米线在2018年被正式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他们不屈服于岁月

65岁的徐智林曾饱受肥胖、“三高”、痛风等疾病的困扰,为了身体健康,体重88公斤的他下决心减肥健身,一坚持就是22年。如今,徐大爷已经练就了一身硬朗的肌肉,他说,不管是20岁还是80岁,任何年龄开始运动都不晚。


点击进入下一页

正在进行腿部训练的徐智林。 杨予頔 摄


他们心怀梦想

71岁的农民柳玉春一直有一个大学梦,为了这个梦,他今年第五次走进了高考考场,在柳玉春眼里,人生七十并非古来稀,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他追崇的目标。


点击进入下一页

柳玉春在村子里的小树林复习功课


九旬老人杨腾祥从小就有一个空军梦,但年轻时未能如愿。退休后他重拾梦想,查阅资料、学习知识,30年制作了600架飞机模型,并捐赠给博物馆供孩子们学习,将自己的梦想传递给下一代。

他们勇敢无畏

新冠肺炎肆虐全国,在所有人想着如何躲避病毒的时候,有一批“逆行者”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疫区。

听说前方缺少医护人员,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急诊科男护士孙春选推迟了与未婚妻的婚礼,随医疗队驰援武汉,临行前他对未婚妻说:“等我从武汉平安回来,便娶你为妻。”



孙春选。 张传明 摄


负责武汉长江二桥的亮化维保工作的“90后”小伙温瑞独自在武汉坚守一个多月,每天晚上,当桥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字样的灯光正常亮起的时候,温瑞总会感受到一种力量,他说:点亮了这座城市,就点亮了人们的内心。

一人一车,40余天时间里,山东小伙李骄阳先后8次奔赴武汉,为抗疫一线募集和捐赠20余吨医疗物资,前线缺啥他就送啥,堪称现实版的“千里走单骑”。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天10夜,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这是数千名工人夜以继日换来的“中国速度”。他们中有曾参与过汶川救灾的“老兵”,有瞒着父母支援武汉的卡车司机……在他们眼中,时间就是生命,医院早一点建成,病人就多一份希望。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他们是国之栋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张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逆行武汉的高铁餐车上“小憩”的照片感动了所有人,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告诫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挤上餐车。他公开发言,强调疫情存在“人传人”现象;他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行程信息;他陪伴着14亿中国人度过最难的时刻……


点击进入下一页

钟南山在高铁上 苏越明 摄

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临危受命,在大年初三奔赴武汉。由于不分昼夜的高负荷工作导致胆囊炎发作,张伯礼在武汉进行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他在病床上又投入了远程会诊。他带领同事负责的江夏方舱医院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实现了患者零转重症、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点击进入下一页

张伯礼在武汉进行指导调研。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1530.76公斤,这是今年袁隆平团队培养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的产量。听到这个消息时,袁隆平笑得像个孩子。此前,袁隆平团队屡破超级稻单产700、800、1000、1149公斤的世界纪录。但这并不是终点,“90后”袁隆平说:“下个亩产目标是4000斤!我要搞到100岁!”

这就是中国的大丈夫,有勇有谋,顶天立地。

2020年,还有很多温暖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感动与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即使荆棘满地,仍有人勇往直前。

感谢所有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们,愿2021风平浪静,岁月静好。



原标题:回首2020,中国男子汉大丈夫当如是!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东丰县融媒体中心  王成明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