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为了能安静睡觉,他吃安眠药躲进了地下室

时间:2024-07-12 10:31:12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工作日加完班,本想睡个好觉,楼上突然响起“咚咚咚”的跑步声;周六早上七点,睡得正香,邻居家准时开始电钻钻墙;白天窝在沙发上看个电影,窗外广场舞的音乐、隔壁小情侣的争吵、马路上的施工声和鸣笛声接踵而至……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在生态环境污染举报案例中,噪声扰民问题占59.9%,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

图片

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新法重新界定了噪声污染内涵,在“噪声超标”和“噪声扰民”的基础上,将“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也界定为噪声污染,纳入法律的适用范围。

根据《2023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2年全国共受理噪声投诉举报案件约450.3万件,同比增加49.3万件。

新法实施,给防治噪音侵扰提供了新的“公式”。但这一“公式”如何使用,是否奏效,成了新的问题。

1“只有吃安眠药才能睡好”

在日益拥挤的城市里,安静是一份奢侈品。对于“安静之家”的群成员来说,尤其如此。作为一家主要宣传“抵制噪音”的网络自媒体,“安静之家”的公众号集结了不堪噪音侵扰、抱团取暖的普通人。

他们在群里分享自己和噪音共生的波折故事——“从30岁到50岁,校园噪音让我逃离单位房”“一个优质小区在噪音矛盾中贬值为‘贫民窟’”“一年失去720小时睡眠,我到底要不要反击他们”……

图片

生活噪音,大多都是来自邻里之间。

“安静之家”的群成员吴先生就和生活噪音搏斗了7年。来自山东聊城的他,从2003年就住在现在的房子里,但宁静在2017年被打破,他开始注意到楼上楼下和隔壁单元持续地发出一些低频噪音。

目前,常见的低频噪音源主要有:电梯、变压器、高楼中的水泵、中央空调(包括冷却塔)、交通噪声及娱乐场所产生的超重低音等。

图片

“有空调外机的声音,也有净水机的声音,”经过多次调查,吴先生认定这些低频噪音来自隔壁单元四楼的住户,“通过墙体共振传过来的,但人家不承认,说这声音怎么可能从隔壁四楼传到你一楼那里去。”

而且,即便锁定噪声源,问题也不能马上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具有反复性、瞬时性,调查取证难度大:录音、录视频是最方便的记录方式,但能录清楚吗?怎么证明是楼上的?……问题远比想象的多。

图片

吴先生录了很多视频,拿着上门和邻居沟通,也找过居委会和社区,最终都无功而返。他不是没考虑过用法律维权,但新噪声法实施之前,能找到的法律依据有限,噪音分贝检测的成本又太高,“低频噪音很难检测,一旦检测出来不超标,官司就没胜算,人家不就更有恃无恐了?我咨询了很多律师,都不建议我起诉。”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青青介绍道,新噪声法施行之前,法院常常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用作噪音检测及评价依据的标准。

图片

在《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里,要求测量35分贝以下的低频噪声应使用1型声级计。“这得具有一定资质的环境检测实验室来测量,普通分贝仪测不出来。”

噪音持续、检测困难,七年来,吴先生饱受噪音困扰。他有时不愿意回家,回家一听到声音就胸闷出汗,去了很多次医院,医生只能开点治疗失眠的药物缓解。夜晚,他先吃了安眠的药物,再躲去地下室里休息。

这是一场长期对抗,承担不起成本的一方往往只能妥协。

2“邻居终于知道噪声涉嫌违法”

在2022年新噪声法实施之前,家住山东青岛的胡女士,因为不堪楼上邻居的噪音侵扰,就曾尝试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于2021年10月立案。

“当时还没有噪声法,我们依据的是民法典里的相邻权,最终因证据不足败诉。”胡女士认为,败诉的关键原因还是没有做噪音分贝检测。

图片

陈青青律师介绍道,在噪音官司中,受害方一般会自行对噪音进行录制,并购买噪音检测设备对噪音分贝进行检测。但因受到检测时间、地点、人为因素、设备因素、检测方法及其他因素影响,对方当事人一般对该噪音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及证明目的均不认可。

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噪音检测的专业性,法院一般不会直接采纳受害方的检测结果,而是委托专业机构重新检测。

胡女士说,当时她没有在青岛找到做生活噪声分贝检测的专业机构。“据我了解,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和西安有,但是人家要不就不愿来青岛,要不就收费情况不明确,我想了想放弃了。”

图片

据《2023年中国邻里噪音调查报告》显示,邻里之间遇到噪音纠纷,通常有这几个处理流程:发现噪音(确定噪音源)→沟通→投诉→报警→司法程序。

胡女士也一样:她和楼上邻居沟通过、找居委会调解过、也多次报过警,不过警察认为不方便执法,“大家都有正常的生活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陈律师分析,单纯从条文上看,该条款对于噪声扰民的界定条件为“干扰”,原则上无需检测噪音是否超标,公安机关就可以到现场依法进行处理。但是,在实际处理这类纠纷时,公安机关多以说服、教育、劝告为主,真正处罚的情况很少。

胡女士无奈走到了起诉这一步,虽然失败了,但终于让楼上邻居意识到制造噪音涉嫌违法。

图片

北京的张女士,则是在新噪声法实施后,突然迎来了希望。

张女士全家在1995年搬入北京海淀某居民楼,第二年她就听到了楼上空调外机的噪音,“那时还没有外机减震垫,嗡嗡的让人头疼,心脏也不舒服”。

张女士选择了先沟通,但收效甚微。后来空调外机逐渐老化,噪音和震感越来越强烈,张女士一家在任何一个房间都能感受到。因为这事,她和邻居的矛盾逐渐激化,楼上邻居还常年在家施工故意制造噪音蓄意报复。

图片

二十多年来,张女士沟通无果、投诉无门,直到新噪声法出台,张女士决定用法律维权。她的律师朋友告诉她,海淀区有过类似的案件,判了原告胜诉。张女士最终花费12000元聘请了一名律师,于去年8月立案,目前仍在等待审理。

3被噪音烦扰,怎么办?

尽管新噪声法重新界定了污染内涵,明确了噪声排放、夜间、噪声敏感建筑物等关键术语的定义,为后续的管理与处罚提供了更明确的界定,但在一些情况下,法律能做的仍有限。

陈律师认为,一般的噪音邻里纠纷,并不建议直接起诉。

一是诉讼周期长。“在某些法院,因为诉讼案件太多,从提交立案登记到一审判决,一个案件历时长达一年是很常见的。如果一方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还要再经过二审程序。”

二是诉讼程序较为繁琐。不仅诉前要搜集各种证据,诉中可能还会涉及到司法鉴定。

三是对簿公堂容易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影响后续的执行,哪怕胜诉了噪音问题也解决不了。

图片

如果真要走诉讼这条路,提供好证据异常重要。陈律师建议,首先要对噪音进行录音录像。“建议选择较为专业的录音设备,可以显示录制时间、地点、时长等信息。录制时尽可能靠近声源,保证清晰;如果有条件,建议将噪音位置、产生原因等等也记录下来。”

其次,最好用专业的分贝测试仪器进行检测,并把整个检测过程和结果录音录像。再者,保留好与侵害方沟通协商的记录。如果是当面沟通,可以录音或录像;如果不是当面交涉,可以电话录音或微信留痕。

此外,还要保留向物业部门、居委会、街道委员会、12345、派出所等部门投诉、接受协调的证据。最后,如果因为噪音造成了身体损害,比如听力受损,记得保存好诊疗记录或诊疗病历。



原标题:为了能安静睡觉,他吃安眠药躲进了地下室

来   源:央视网

总编审:李世颖

编   审:王晓萍

编   辑:蔡   鑫


热门评论